你是不是頭肩頸疼痛,而且疼痛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越來越嚴重而難以入眠?你摸到不只一個激痛點,而且打針、復建都無法改善症狀?
如果你這樣反反覆覆已經好一段時間,還是找不到解決肌筋膜疼痛症的方法,你是時候認真想一想:
"你現在的治療方式是否治標不治本?"
肌筋膜疼痛症(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肌肉疼痛疾病,主要由肌肉內的「激痛點」(Trigger Points)引發,導致局部或放射性疼痛。這種疼痛可能影響日常活動,甚至影響生活品質。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疼痛病症,主要是肌肉的急性傷害或反覆受傷,引起肌肉組織過度負荷而無法復原,導致肌肉慢性痙攣。
研究顯示,慢性疼痛的主因是神經傳導物質活性增加,造成調控肌肉血液循環的自律神經失調,導致患部血流減少。肌肉長期慢性血流不良,造成乳酸代謝物和神經疼痛物質堆積,引起肌肉痙攣和疼痛,加重肌肉血流障礙的惡性循環。
這就是為什麼肌筋膜疼痛的患者會伴隨耳鳴、眩暈、流淚、心悸、失眠焦慮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因此肌筋膜疼痛可說是肌肉自律神經失調的一種慢性疼痛壓力症候群。
肌筋膜疼痛症的患者常常會感受到特定部位的局部疼痛,尤其是在肩頸、背部、腰部和大腿等區域,這種疼痛可能呈現鈍痛、刺痛或灼熱感。有時,按壓疼痛部位時,會感覺到強烈的不適,甚至疼痛會沿著神經路徑擴散至其他區域,形成放射性疼痛。
除了疼痛外,患者的肌肉也會出現明顯的僵硬與緊繃感,使得活動範圍受到限制,甚至影響日常動作的靈活度。長期肌肉緊繃還可能導致肌肉無力,使患者在進行日常活動或運動時感受到疲勞和不適。
此外,許多肌筋膜疼痛症的患者在夜間疼痛加劇,導致睡眠品質下降,影響休息與身體修復。這些症狀往往交錯影響,使得患者不僅身體感到疼痛,心理上也可能產生壓力與焦慮,進一步加重病況。
肌筋膜疼痛症的發生通常與多種因素有關。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例如久坐於辦公室或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容易讓某些肌肉群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導致激痛點的產生。此外,過度使用肌肉,例如經常重複同樣的動作,像是長時間打字、搬重物或從事高強度運動,可能造成局部肌肉的疲勞和損傷,進一步誘發疼痛。
肌肉創傷也是一個常見的成因,例如車禍、跌倒或運動傷害,都可能導致肌肉組織的微小撕裂或炎症,進而形成激痛點。這些創傷可能立即引發疼痛,或在幾天甚至幾週後才逐漸出現不適感。壓力與焦慮也與肌筋膜疼痛症密切相關,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容易導致肌肉持續緊繃,使疼痛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缺乏運動可能讓肌肉長時間處於僵硬和缺乏彈性的狀態,導致血液循環不佳,使肌肉更容易形成激痛點。相對地,運動過度或不當運動方式也可能對肌肉造成過度負荷,使肌肉受傷而誘發疼痛。這些因素互相影響,可能單獨存在或共同作用,導致肌筋膜疼痛症的發生。
一般治療不外乎給予止痛、消炎、鎮靜、肌肉鬆弛等藥物,復健科採用物理性療法如熱療、電療等。而疼痛科還會採取各種神經阻斷術,包括壓痛點神經阻斷術、上肩胛神經阻斷術和星狀神經節阻斷術等來治療。此外中醫會採用推拿、拔罐、針灸等方式。
這些治療的方式,大致透過消炎與止痛的方式,除了緩解疼痛,也可使血管擴張、血液流量增加,有效的帶走積存的乳酸;並使肌肉鬆弛,達到改善循環障礙的功效。
針對肌筋膜疼痛症,物理治療是一種有效的緩解方式,透過按摩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減少疼痛感,而伸展運動則能提升肌肉的柔軟度,減少激痛點的形成。熱敷或冷敷也常被用來促進血液循環或減少發炎反應,使肌肉恢復得更快。
針灸與乾針療法是另一種選擇,這些方法透過刺激激痛點,幫助釋放肌肉緊張,減少疼痛。此外,藥物治療也是許多患者會考慮的方式,像是消炎止痛藥可以短期內有效減輕疼痛,肌肉鬆弛劑則能幫助減少肌肉緊繃,甚至有時會使用局部麻醉注射來直接作用於激痛點,以獲得即時的緩解。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透過模擬神經傳導的波頻來調節自律神經的活性,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將發炎與致痛物質代謝掉,同時解決發炎與疼痛問題。這是一種不打針、不開刀、不吃藥的治療方法,治療效果好又快,也比較能針對原因治療病症。既然血液循環是由自律神經系統負責調控的,只要讓失調的自律神經恢復平衡,血液循環獲得改善後,將發炎物質代謝掉,就可以阻斷這個惡性循環,疼痛感就會解除。
運動與復健在長期管理疼痛方面扮演關鍵角色,規律的低強度運動,如瑜珈、彼拉提斯或游泳,不僅能改善肌肉的彈性,還能降低疼痛的頻率。透過正確的訓練方式,肌肉會變得更加強壯,進而減少疼痛發生的機會。
生活習慣的調整同樣重要,維持良好的姿勢可以避免肌肉過度緊繃,而減少壓力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或適當的運動,能夠幫助放鬆身心。充足的睡眠對於身體修復也至關重要,若能確保高品質的休息,肌肉能更有效地修復,疼痛也會逐漸減輕。
主流醫學治療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用藥物來壓抑疼痛症狀,治標而非治本。由於患部循環不良,往往需要高劑量藥物才能止痛,導致副作用增加。當止痛藥效果不佳,會使用三環抗憂鬱劑來壓抑疼痛,卻容易產生頭暈昏沉副作用。肌筋膜疼痛病人長期吃藥,常常因為藥物副作用而灰心,或接受五花八門的另類療法,十分辛苦。
醫學研究發現體表感覺的刺激,能夠改變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活性。找出失衡的自律神經,透過一種模擬神經傳導的波頻,針對失調的部位來調節自律神經活性,就能改善患部肌肉的血液循環,有效地帶走堆積的乳酸和神經疼痛物質,很快就能緩解酸痛和肌肉痙攣。又因為恢復自律神經的平衡,打破肌肉痙攣和循環障礙的惡性循環,達到讓患部肌肉鬆弛,同時又能改善全身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功效。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這是一種不吃藥、不打針、不開刀、無藥物副作用的安全治療方法。
要預防肌筋膜疼痛症,首先應該避免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無論是坐姿還是站姿,都應保持正確,並定期起身活動。規律的運動可以幫助增強肌肉耐力與彈性,降低疼痛的發生率。此外,適當休息能夠避免肌肉過度使用,並讓身體有足夠的恢復時間。飲食方面,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能促進肌肉修復與健康。
我的筋膜炎疼痛至今已經3年了。每天早上起來,下床那一刻真是痛苦萬分。之前也嘗試過雷射方法,也跑了大醫院多趟去作治療,到後來也沒效果了,害我最喜歡的爬山運動也放棄了。
最近在網路看到拉菲爾人本診所(原光點診所)有治療這病症就火速前往。在黃院長的逆行性神經治療(註)下,至今已過了一個月。現在我早上起來已不會痛了,走路時的痛楚也可改善許多。雖然腳底只要走遠點路還是會酸,不過跟之前比好很多。
在此要感謝黃院長,也希望跟我有相同症狀的人能看到這篇心得。最後祝大家平安幸福。
黃○○
治療師在醫師開立的體表神經點位置貼上貼片
接上治療儀器
調整儀器強度,以符合個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