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早上起床會覺得膝關節僵硬、活動後才好轉,但到了晚上又開始疼痛?你的膝關節紅腫熱痛,甚至嚴重到關節腔積水?或是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連行走都吃力?上下樓梯特別辛苦,拿拐杖行走又覺得很不方便?這些疼痛已持續一段時間,看遍中西醫,試過打針、復健都無法改善症狀,怎麼辦?
如果你膝關節僵硬疼痛已經好一段時間,還是找不到解決方法,是時候認真想一想:
"如何從源頭治好膝關節炎?"
許多長者都有膝關節退化而引起膝蓋痛的困擾,也有不少青壯年族群因膝蓋疼痛而就醫。其實膝關節炎可分為:鵝掌肌腱炎、髕腱炎、膝關節皺襞發炎、痛風性關節炎……等等,久坐、久站、髂脛束症候群或運動傷害都可能引發膝關節炎。50歲以下的患者,若非長期從事粗重工作或運動受傷、卻仍有膝部疼痛問題,較有可能是因為筋膜過度緊繃所導致的肌筋膜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簡稱MPS),而不是關節退化所造成的膝關節痛。
從膝關節的構造來看,膝關節包括關節腔、骨頭、韌帶、半月板及軟骨。由於人體血流最多的地方是肌肉層,韌帶的血流本來就比較少;而膝關節因構造的關係(由外到內只有:皮膚、韌帶、關節腔及骨膜),本身血流也就不多,可以想見只要有一處發炎,就會導致整個膝關節非常不舒服。
關節腔中間有具潤滑作用的關節液,當關節腔受傷發炎時,發炎處就會導致血流不順,接著關節腔的軟骨也會發炎,關節液因而變得更少,關節腔也愈來愈狹窄,惡性循環之下,最後只能置換人工膝關節。
醫師治療患者的膝蓋關節痛時會先照X光,若觀察到有一點骨刺或軟骨磨損現象,才是退化性關節炎。輕度及中度的退化性關節炎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開立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抗炎藥,但長期吃藥難免有副作用;另外也會採取物理治療、打玻尿酸或PRP(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等方式;如果較嚴重,關節已有退化變形現象,一般會以手術治療,甚至置換人工膝關節。
注射玻尿酸就像為關節腔注入潤滑液,打PRP則是誘發身體自癒修復能力,但這些方法都只能舒緩,無法從根本治療。當患部血流不順暢,無法供應營養物質時,修復效果有限;若血流順暢,人體細胞的生長因子就能自行修復組織、再生,並代謝掉發炎物質,因此,採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效果更快更好。
根據研究統計,台灣約2400萬人口中,每年施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約有2.5萬例,每人自費金額從4萬到10萬元以上不等,還不包括看診往返及其他醫藥支出,患者及家人往往必須付出龐大的費用及精神;而施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又可能有併發症或是膝關節活動角度不良等問題,常令患者擔憂不已。
如果及早接受不吃藥、不打針、不開刀、無藥物副作用的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即能透過刺激特定的神經點位,有效改善膝部血液循環,並供應足夠的關節液以滋養膝蓋軟骨、潤滑膝關節腔,膝蓋軟骨獲得足夠的水分和營養時,便能維持彈性以防止繼續退化,有助人體自我修復患部組織,因此,及早採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才能逆轉置換人工膝關節的命運。
治療師在醫師開立的體表神經點位置貼上貼片
接上治療儀器
調整儀器強度,以符合個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