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肚子不舒服,一直放屁跑廁所?
你是不是一直腹脹、腹痛、腹瀉、腹鳴,經常放屁,排便老是排不乾淨?你每天頻繁跑廁所,不敢外出搭車、出遊,嚴重影響生活作息與人際關係?
如果你這樣反反覆覆已經好一段時間,看過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藥,卻還是無法解決大腸激躁症的問題,是時候認真想一想:
"現在的治療方式是否治標不治本?"
什麼是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功能障礙,主要影響大腸。患者會出現反覆發作的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但腸道本身並沒有發炎、潰瘍或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大腸激躁症的成因複雜,目前醫學界認為與腸道蠕動異常、腸道菌群失衡、腸道過度敏感、心理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
大腸激躁症又叫作急躁性腸症候群,是一種腸道功能性異常的疾病,是胃腸科門診中最常見的毛病。根據統計,我國大腸激躁症發生率約20%,女性約為男性兩倍,其中主要發生在20至34歲的女性,大約每4至5名女性中,就有一人罹患便秘型大腸激躁症。國外盛行率約為30%,男女比例約為1:4,以女性為多,且多為年輕或中年人,但兒童亦可發生。
大腸激躁症有三種表現型態,即所謂「便秘型」、「腹瀉型」和「便秘及腹瀉混合交替型」,年輕婦女較多是「便秘型」!通常大腸激躁症的患者之解便習慣無一定之準則:有時便秘,有時腹瀉,有時短期內會同時發生這兩種狀況。所謂大腸激躁症的「A、B、C」表現,包括腹痛(Abdominal pain)、排氣(Bloating)或腸鳴、經常性便秘(Constipation),其他症狀包含腹脹氣、解便不完全的感覺,或糞便中出現黏液。幾乎每位成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其中一些狀況。
在兒童部分,3歲以下以無痛性腹瀉為主,間或有一些便秘。5歲以上則以腹痛為主,其中年紀較小的,其腹痛多在肚臍四周,而年紀較大的,則多在左下腹區,與成人相似。
另外,患者可能會合併一些上消化道的不適症狀,如非心臟因素的胸口痛、胸口灼熱、吞嚥困難等,或者有一些非腸胃道症狀,如疲倦、泌尿系統或婦科的主訴症狀。大腸激躁症不會致命,也算不上非常嚴重的疾病,但很少被根治,且終其一生都會出現。
大腸激躁症的常見症狀
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腹痛或不適感,通常集中在下腹部,並且在排便後有所緩解。許多患者可能會經歷長期的腹瀉,排便次數增加,甚至糞便偏水狀,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出現便秘的困擾,糞便較硬且排便次數減少。此外,還有一部分患者的症狀會交替出現,時而腹瀉、時而便秘,這種情況被稱為混合型 IBS。許多患者還會感覺到腸胃脹氣明顯,並伴隨頻繁排氣,而有些人的糞便可能含有黏液,但通常不會帶血。除了腸胃症狀外,IBS 也可能伴隨身體疲勞與睡眠品質下降,使患者感到精力不足。
大腸激躁症的的誘發因素
大腸激躁症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確定,但多項研究顯示,它可能與多種因素交互作用而導致症狀的發生。首先,腸道的蠕動異常是影響 IBS 的關鍵之一。當腸道收縮過快時,可能導致腹瀉,而當蠕動過慢時,則容易引起便秘。此外,腸道的神經系統對於壓力或腸道內容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因此,即便是微小的氣體累積或腸道伸展,都可能引發明顯的不適或疼痛,儘管大腸激躁症病因不明,但是有許多誘發因素如下:
一、心理情緒因素:
根據一些研究指出,大腸激躁症患者罹患焦慮症或歇斯底里症的盛行率是正常人的2倍,憂鬱症是3倍,而慮病症則是6倍。在長期壓力下對腸道蠕動力的影響上,大腸激躁症患者會比正常人更增加蠕動力。所以,焦慮、緊張等人格特質,壓力、情緒及心理因素雖不是大腸激躁症的主因,但是卻可誘發其發作。
二、腸道內容物:
包括食物、細菌、脂肪、纖維、腸內氣體等,均會影響腸道蠕動力而造成各種不適。雖然許多大腸激躁症的患者認為大腸激躁症之發作與特定食物有關,但這不易以客觀方法證實。食物中尤其是乳製品,如牛奶、乳酪等,以及脂肪包括植物性及動物性脂肪,均可能會誘發或加劇大腸激躁症的症狀。
此外,果糖、山梨醇(sorbital)等甜味劑,在較大量使用下,會使症狀更明顯。果糖、山梨醇富含於許多蔬菜及水果中,而且目前市售的包裝食品中,亦大量使用,這兩種醣類的吸收較差。腸道中的細菌會合成短鏈脂肪酸;據研究,如果大腸激躁症患者糞便中脂肪酸含量較多,那麼糞便在大腸中移動速度較快,反之亦然。
食物纖維對於以便秘為主的患者有所助益,但是對於以腹瀉為主的患者則沒有什麼助益。
三、腸道對刺激的反應:
大腸激躁症患者常抱怨腹脹,腸氣很多,其實他們腸道的產氣量不會比正常人多,只是他們對腸道氣體的存在比較敏感而已。當直腸或乙狀結腸中置入氣球,開始打氣時,大腸激躁症患者會比正常人在較小的打氣量或壓力下即感到不適或疼痛。類似的狀況,也會出現在小腸,甚至食道。然而,大腸激躁症患者皮膚感覺疼痛之閾值與正常人無異,甚至更高,因此有 ”腸道過度敏感” 之理論。這可解釋為何大腸激躁症患者對正常之刺激過度敏感,而產生不正常之反射及腸道運動。
腸躁症自我檢測
如果在過去12個月中,至少有12週(不須連續)感到腹痛不適,且反覆出現以下症狀時,就可判斷為「大腸激躁症」:
1. 腹痛或脹氣頻率變多了,但排便後即改善。
2. 排便次數改變,如一天腹瀉多於三次或一週便秘超過三次。
3. 大便型態改變,可能伴隨黏液、成糊狀,或出現硬塊、軟便、水便等等。
4. 經常放屁,排便常有急迫感、卻老是排不乾淨。
5. 腹痛腹脹時按壓大腸區,會有明顯的壓痛感;但持續按壓痛區時,腹痛會消失。
大腸激躁症的診斷
大腸激躁症的主要症狀包括長期腹瀉(一天多於三次)、便秘(一週少於三次)或兩者交替,用力、急迫或感到大便解不乾淨),短則數週,長則數年。腹瀉通常在早晨起床後或早餐後比較嚴重,但解完3-4次稀便並伴有一些黏液後,一天中其餘的時間大致沒有不適。有些病人會形容其大便像鉛筆般大小呈糊狀,而非水樣腹瀉。這些症狀大多持續數週後會自動改善 其腹痛主要在下腹部開始腹痛時,大便變軟以及解便次數較頻繁,解了大便或排氣後,腹痛就緩解。有時腹痛也會在上腹中間或右上腹區,所以其腹痛位置大約是沿著大腸所在位置,但病人大多無法確切指出痛點的位置,有時感到脹氣或腹脹。,尤其是左下腹,呈絞痛般,約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大腸激躁症的另一主要症狀就是長期腹痛,並伴有便秘或便秘與腹瀉交替。
如果在過去12個月中,至少有12週(不須連續)發生腹痛或不適,且至少包含上述兩種症狀而且持續存在,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的話,就可稱為是大腸激躁症。身體檢查方面,基本上沒有什麼異常,但可能會有以下三個特徵可供參考:
一、病人無法確切指出痛點;
二、按壓大腸區時,壓痛明顯;
三、持續按壓痛區,腹痛會消失。相反的,若大腸發炎,如潰瘍性大腸炎、憩室炎等,持續按壓時,腹痛會增加。
由於大腸激躁症是群組症狀的集合,因此鑑別診斷必須要先排除腸道腫瘤或潰瘍性大腸炎等其他潛在危險的胃腸道疾病。若患者出現以下現象,則為器質性疾病之警訊,須一步安排適當之檢查:
1.血便或由肛門排血;
2.體重減輕;
3.持續腹瀉;
4.最近才出現,且持續未緩解之腹脹;
5.貧血;
6.發燒。
您知道大腸激躁症也是種自律神經失調嗎?
大腸激躁症與自律神經系統密切相關。自律神經系統負責調節身體的無意識功能,包括腸道蠕動、消化液分泌等。當自律神經失衡時,腸道的運動模式可能受到影響,導致蠕動過快或過慢,進而引起腹瀉或便秘。此外,壓力會影響自律神經的穩定性,當交感神經長期處於亢奮狀態時,腸道的敏感度可能增加,使患者更容易感受到腹痛與不適。
許多研究顯示,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腸道與大腦之間的「腸腦軸」溝通可能異常,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可能導致腸道過度敏感或蠕動異常,這解釋了為何 IBS 患者在壓力大或情緒波動時,症狀會加劇。因此,壓力管理與放鬆訓練,例如冥想、深呼吸與瑜伽,對於大腸激躁症患者來說可能有助於緩解症狀。
這些患者不斷到醫院檢查,也很配合地吃了一堆藥,最後都會被歸到自律神經失調或身心症,甚至被轉到精神科。試想這些困擾如果無法獲得有效改善,誰都會產生焦慮,甚至像得到絕症般,感到憂鬱無奈。之後,當然會被推到精神科去吃一堆抗焦慮、抗憂鬱劑。門診遇到不少這類患者,我們都會清楚向他們解說這種病的起因與所產生的自律神經失調。採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經由改善大腸的血液循環和提昇大腸局部的免疫力,達到恢復大腸的蠕動和感覺功能,臨床上可以大幅改善大腸激躁症的狀況。
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方式
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方式主要圍繞飲食調整、藥物治療以及心理治療三大方面。透過適當的飲食改變,許多患者可以有效減輕症狀,例如採取低 FODMAP 飲食來減少腸道發酵不適,或適量攝取可溶性纖維來改善便秘問題。避免攝取咖啡因、酒精及辛辣食物也是減少腸胃刺激的關鍵,而適量補充益生菌則可能幫助腸道菌群維持平衡。 在藥物治療方面,醫師可能會根據患者的主要症狀來選擇適合的藥物。例如,針對腹痛與腸道痙攣,抗痙攣藥物能夠幫助放鬆腸道平滑肌,減少疼痛感。而對於腹瀉型大腸激躁症,止瀉藥能夠降低腸道蠕動速度,減少排便次數。相對地,若患者以便秘為主,瀉劑則可幫助腸道內水分增加,使排便更為順暢。此外,部分醫師也會開立腸道選擇性抗生素,以減少過度生長的細菌,改善腸道菌叢失衡的問題。而對於因焦慮或壓力加劇大腸激躁症症狀的患者,適量使用抗焦慮藥或抗憂鬱藥物可能有助於穩定腸道神經的敏感度。 由於大腸激躁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透過調整飲食、適當用藥及心理治療的配合,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腸道功能,減少大腸激躁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可透過調節神經的技術,活化失調的自律神經,改善大腸的血液循環,讓腸道的血清素恢復平衡,改善大腸感覺和收縮;同時,提升大腸局部的免疫力,恢復大腸蠕動的協調性,緩解腹痛和排便的異常。
醫學新療法,有效治療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