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嚴重頻尿、尿急、夜尿增多,伴隨下腹疼痛,而尿檢無任何白血球或細菌感染?你一直看醫生、吃藥,症狀卻一直存在?
如果你這樣反反覆覆已經好一段時間,還是無法治好間質性膀胱炎,是時候認真想一想:
"你現在的治療方式是否治標不治本?"
間質性膀胱炎 (Interstitial Cystitis, IC),又稱為膀胱疼痛症候群 (Bladder Pain Syndrome, BPS),是一種慢性膀胱疾病,特徵為持續性膀胱疼痛、頻尿、急尿和膀胱壓力感。這種病症影響男性與女性,但以女性患者居多。由於症狀與一般尿道感染相似,許多患者常被誤診或延誤治療。
間質性膀胱炎一直是泌尿科疾病中治療效果不佳的疾病之一,患者因為太過頻尿以及夜尿,造成生活作息不正常、出外不便,也影響正常社交活動。
由於膀胱主要是受到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控制,當膀胱尿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膀胱壁的感覺神經會產生神經衝動傳入中樞神經而產生脹尿感及尿意。
排尿則是經由副交感神經使膀胱收縮,尿道括約肌放鬆。有些患者膀胱尿量還很少時就開始有尿意,導致小便次數明顯增加、間隔時間縮短,甚至剛尿完卻好像沒尿乾淨,這些其實都是膀胱的調控神經失調的現象。
間質性膀胱炎的患者通常會經歷頻繁的尿意,即使膀胱內尿量不多,也會有強烈的排尿衝動。此外,膀胱區域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或壓迫感,這種不適感會隨著膀胱充盈或排空而變化,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夜間頻繁起床排尿也是常見現象,影響睡眠品質。部分患者還會感受到骨盆或下腹部疼痛,有時疼痛甚至會擴散至會陰部或下背部。此外,對於女性來說,性交時或性交後可能會感到疼痛或不適,進一步影響性生活品質。
目前確切的病因仍未完全確定,但研究顯示,這種疾病可能與膀胱內壁的防護屏障受損有關,當保護層功能減弱時,膀胱內的有害物質容易滲透進組織,導致炎症和不適。此外,免疫系統異常可能也是誘發因素之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患者的免疫系統可能會錯誤地攻擊自身的膀胱細胞,導致慢性發炎的狀態。神經系統的過度敏感亦被認為與 IC 息息相關,過度活躍的膀胱神經可能會使患者對疼痛與尿意的感知異常強烈,即使膀胱內的尿量不多,也可能產生強烈的不適感。研究也指出,某些基因可能與 IC 有關,因此家族病史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此外,雖然 IC 並非細菌感染引起,但反覆的膀胱炎症或其他長期炎症反應可能會增加罹患此疾病的風險。環境因素,例如壓力、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也可能影響病情的嚴重程度。
目前尚無根治間質性膀胱炎的方法,但透過適當的治療與生活調整,可以有效減輕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藥物治療通常是主要的控制方式,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組織胺、三環抗憂鬱劑或止痛藥來緩解症狀,以減少膀胱的發炎反應與疼痛感。此外,局部膀胱內灌注療法也被廣泛應用,例如使用二甲基亞碸 (DMSO) 或透明質酸來修復膀胱壁,降低膀胱內的刺激。 飲食調整同樣是關鍵因素,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如柑橘類水果、醋、咖啡因、酒精與碳酸飲料等,可減少膀胱的刺激反應。某些辛辣與加工食品可能會加重症狀,因此建議患者採取溫和且低刺激性的飲食方式,並增加 Omega-3 脂肪酸的攝取,以幫助減少發炎。 物理治療則是輔助性的方法之一,透過骨盆底肌肉放鬆訓練,可以改善膀胱周圍的肌肉緊繃,減少不適感。有些患者可能會受益於電刺激療法,這種方式有助於降低膀胱的過度活躍狀態,從而減少頻尿與尿急的症狀。 對於長期未能緩解症狀的患者,手術可能會成為最後的選項。例如,膀胱擴張術可用來增加膀胱的容量,以減少頻尿的情況,而在極為嚴重的個案中,膀胱切除術可能成為必要的手段,但這通常僅適用於其他治療無效且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的患者。 透過綜合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飲食調整、物理治療與適當的生活管理,大多數患者可以減輕症狀並維持相對正常的生活。關鍵在於個人化的治療計畫,並與專業醫師密切配合,以找到最適合自身的治療方案。
長久以來間質性膀胱炎一直為病患所苦,甚至為泌尿科醫師所苦的原因,就是始終沒有能完全控制甚至治癒的方法。
間質性膀胱炎的表現和過敏疾病有許多相像的表現。例如,間質性膀胱炎會由特定的刺激所引發,已知和壓力、憋尿、月經周期或便秘有關!所以這說明了為何多數間質性膀胱炎患者都有其他過敏性疾病,例如,上呼吸道過敏、皮膚過敏、腸躁症等胃腸功能障礙、偏頭痛、風濕纖維肌痛 (13%)、情緒障礙、神經質和追求完美的特質。針對間質性膀胱炎是自律神經和免疫系統失調在膀胱的表現,我們「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就是運用一種模擬神經傳導的波頻來調整膀胱失調的自律神經的活性,一方面改善膀胱的「血液循環」,不但能夠帶走發炎物質和疼痛物質而解除胱壁的神經纖維受到異常的刺激所引起的膀胱疼痛和膀胱發炎,而且促進膀胱上皮細胞的修復和產生黏多醣蛋白的保護膜。另一方面提昇膀胱的「免疫力」,以避免膀胱上皮繼續受到傷害。因為針對改善膀胱的「血液循環」和提昇其「免疫力」雙管齊下的作用,所以這種不吃藥、不打針、不開刀、無侵入性、無藥物副作用的「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可以達到比較根本治療間質性膀胱炎的效果。
提醒您,間質性膀胱炎病人常會因飲食失衡而致營養不良,為了預防免疫功能降低,以補充維他命A、B6、C、E與鈣、鎂最為重要。另外,學習自我放鬆以及自我情緒的控制,例如運動、瑜伽來改善循環和排除緊張。
台大醫學院博士 黃忠信醫師
間質性膀胱炎是自律神經和免疫系統失調的表現,「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運用了一種模擬神經傳導的波頻,調整膀胱失調的自律神經的活性。
一方面可改善膀胱的「血液循環」,帶走發炎物質和疼痛物質,解除胱壁的神經纖維受到異常的刺激所引起的膀胱疼痛和膀胱發炎,促進膀胱上皮細胞的修復,以及產生黏多醣蛋白的保護膜。
另一方面提升膀胱的「免疫力」,避免膀胱上皮繼續受到傷害。在改善膀胱的「血液循環」和提升膀胱的「免疫力」雙管齊下的作用下,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可達到從根源治療間質性膀胱炎的效果。
我三年前開始很常小便,小便還會痛,醫生檢查說沒發炎,吃藥卻都沒效。後來頻尿越來越嚴重,幾乎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要尿尿一次,尿完還會痛超過5分鐘。
除了白天外,晚上也是還沒睡著就又要起來尿。白天根本沒精神上班,所以工作也丟了。這樣足不出門過了快一年,都變自閉了,真是度日如年。爸媽到處打聽拜拜求神,醫院診所看過一家又一家,秘方也試了很多,情況卻越來越差。
醫生說這是間質性膀胱炎,目前沒藥醫,要我用膀胱鏡灌水把膀胱撐大試看看。結果改善不大,小便時痛得比以前更厲害。醫生說如果這種方法沒效,那就沒辦法了,只能開藥繼續吃,但是吃藥真的沒有效果。
既然醫生都說沒辦法了,我只好自己上網找看看其他病人怎樣說。起初真的很灰心,不少人說這種病幾乎是絕症,還有人說想自殺,自己心情也越來越不好。
剛好看到一種神經新療法,問了我的醫生,他說沒聽過,但是他也沒有反對我去試看看。所以由爸爸陪伴去找了拉菲爾人本診所(原光點診所)的黃醫師,檢查了確定神經有問題。
醫生也說以前治療過的大都有效果,所以就抱著試看看的心態,先做幾次治療看看。就這樣治療了兩個禮拜左右,小便的時間可以比較隔久一點了,一個月左右已經可以超過一個小時才尿一次。小便時痛的時間也縮短了,沒那麼痛了。
接下來總共做了三個月,我現在最久可以撐到3小時,晚上也只要起來1到3次,最近我打算重新找工作了。真的很謝謝黃醫師,讓我有如重生的感覺。我也要聽醫生的勸告,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
飛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