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全過動症(ADHD,全名為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主要影響兒童與成人的專注力、自控能力及行為調節。常見症狀包括專注力不集中、過度活躍及衝動行為,可能影響學業、工作與人際關係。
ADHD 的主要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衝動行為。患者常常難以專注於一件事,容易分心,即使對話或活動剛開始不久,也可能因外界刺激而轉移注意力。他們在完成任務時可能顯得心不在焉,忘記細節,或無法按照計畫執行。
此外,過動行為也是 ADHD 的核心表現之一。患者可能無法長時間保持安靜,總是需要動來動去,即使在需要安靜的場合,也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們可能頻繁地打斷他人說話,無法等待輪到自己,甚至在未經思考的情況下做出衝動決定,例如突然插話、打斷別人的活動,或者在學校與工作場合中冒險行事。這些症狀不僅影響學業與職場表現,也可能對人際關係帶來挑戰。
ADHD 的成因相當複雜,主要涉及遺傳、腦部發展和環境因素。研究顯示,遺傳在 ADHD 的發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 ADHD 患者,下一代發病的風險會明顯提高。科學家發現,一些與多巴胺傳導相關的基因,如 DRD4 和 DAT1,可能影響腦內神經傳遞物質的運作,進而影響專注力與行為控制。除了遺傳因素,大腦的發育與功能異常也與 ADHD 息息相關。影像研究發現,ADHD 患者的前額葉皮質、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等區
域可能發育較慢或活性較低,而這些部位正是負責專注力、決策和衝動控制的核心區域。此外,負責行為調節的神經傳遞物質,如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可能在 ADHD 患者體內分泌不足或傳遞異常,導致他們難以維持專注,容易衝動行事。
環境因素同樣可能影響 ADHD 的發生,例如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狀況可能成為關鍵因素。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吸菸、飲酒或接觸鉛、農藥等有害物質,胎兒的神經發展可能受到影響,進而提高 ADHD 的風險。早產兒或出生時體重過低的嬰兒,也可能因為大腦發育尚未成熟,而較容易出現 ADHD 症狀。此外,某些研究指出,Omega-3 脂肪酸、鐵或鋅等營養素的缺乏,可能與 ADHD 相關,而食品添加物如人工色素和防腐劑,則可能使部分兒童的症狀惡化。雖然家庭與社會環境並不直接導致 ADHD,但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高度壓力或缺乏結構化生活的環境,例如經歷童年逆境、家庭失和或缺乏穩定的支持系統,症狀可能會變得更為嚴重。
發展遲緩英文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是指孩子六歲前的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生長曲線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一項或多項明顯落後於其他同齡小孩20%以上時,即可能為發展遲緩,需進一步詳細專業評估。
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不過大多數成因不明,常見的先天因素有:染色體異常、遺傳疾病、腦部發育異常、腦神經或肌肉系統疾病、先天代謝疾病或畸形症候群、胎內感染等等,甚至母親因孕期家暴容易生產遲緩兒;而後天因素則可能有:腦外傷、中樞神經感染或損傷、受虐兒、社會文化或家庭環境等等。簡單來說,任何直接或間接、急性或慢性的病因與病灶,發生在發展中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時,便可能導致「發展遲緩」的結果!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指出,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是6%至8%,台灣每年平均約有一萬五千名嬰兒可能有此問題。若能及早發現孩子的特殊狀況及需求,在黃金治療期接受專業早期療育,便有機會讓發展遲緩兒「慢飛天使」趕上同齡生長及發展進度。
ADHD 的診斷並沒有單一的醫學檢測方式,例如血液檢查或影像掃描,而是需要透過綜合性的臨床評估來判斷。通常,精神科醫師、兒童發展專家或臨床心理師會根據個案的行為表現、病史以及標準化測驗來進行診斷。
診斷過程通常從詳細的病史訪談開始,醫師會詢問患者或其家人關於症狀的表現,這些症狀是否從幼兒時期就已經存在,並且是否持續影響到日常生活,如學業、社交或職場表現。由於 ADHD 的症狀可能與其他心理或神經疾病(如焦慮症、自閉症、學習障礙)相似,醫師也會排除其他可能的成因,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除了病史訪談,臨床評估還包括行為觀察和標準化量表。醫師可能會請父母、教師或患者本人填寫 ADHD 評估問卷,如 Conners 評量表 或 Vanderbilt ADHD 診斷量表,這些工具能夠幫助評估專注力、過動與衝動控制的狀況。此外,部分專業機構可能會使用神經心理測驗來進一步檢測執行功能、記憶力與認知能力。
在診斷過程中,醫師會參考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的 ADHD 診斷標準,確認患者是否符合「不專心型」、「過動衝動型」或「混合型」 ADHD。根據 DSM-5 的標準,症狀必須持續存在至少六個月,並在兩種或以上的環境中明顯影響日常生活,例如家庭和學校或工作場合。此外,這些症狀必須在 12 歲之前開始出現,並且不能單純歸因於其他心理或發展問題。
整個診斷過程需要綜合多方面的資訊來做出判斷,因此通常不會只依賴單次就診,而是需要透過多次評估與追蹤來確保診斷的準確性。如果確診 ADHD,醫師將根據患者的需求,提供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包括藥物、行為治療與生活調整建議。
ADHD 的治療與管理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症狀嚴重程度和生活需求來制定個人化的策略。一般來說,治療方式可以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的行為治療,而兩者通常會搭配使用,以達到最佳效果。
藥物治療是 ADHD 常見的干預方式,主要以中樞神經刺激劑為主,如哌甲酯(Ritalin)或安非他命類藥物(Adderall)。這些藥物能夠增加大腦內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的濃度,幫助患者提升專注力、減少衝動行為。對於部分患者,醫師可能會選擇非刺激類藥物,例如阿托莫西汀(Atomoxetine)或某些抗憂鬱劑,以改善注意力和情緒調節問題。然而,藥物的效果因人而異,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食慾下降、睡眠困難或情緒波動等副作用,因此需要密切追蹤並調整劑量。
除了藥物,行為治療同樣是 ADHD 患者重要的管理方式,尤其對於兒童和青少年來說,行為介入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認知行為療法(CBT)是常見的心理治療方式,透過改變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來幫助患者更有效地應對日常挑戰。家長和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透過結構化的環境設計、獎勵制度和清楚的規範,來幫助 ADHD 兒童更好地管理行為和時間。例如,使用時間管理工具、規劃固定的學習與休息時間、減少環境中的干擾,都能夠有效提升專注力和自律能力。
此外,生活方式的調整對於 ADHD 患者來說也至關重要。研究顯示,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以及規律的運動,都能幫助改善專注力與情緒穩定性。例如,Omega-3 脂肪酸、鐵與鋅等營養素被認為與大腦功能相關,而減少攝取含糖量高或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可能有助於減輕某些患者的症狀。運動則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對 ADHD 患者來說是一種自然的專注力增強方法。
由於 ADHD 是一種長期的神經發展狀況,患者可能需要長時間的調整與支持。因此,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讓家人、老師與醫療團隊共同合作,能夠幫助 ADHD 患者在學業、職場與人際關係中更順利地發展。無論是透過藥物治療、行為調整還是生活習慣的改善,關鍵在於找到最適合個人的管理策略,讓 ADHD 不再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阻礙,而是可以被妥善掌控的特質。
家長與教師在 ADHD 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的支持與引導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學校與家庭生活,並學會有效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與行為。
在家庭環境中,建立一個有結構且可預測的日常作息對 ADHD 兒童來說非常重要。固定的起床、用餐、學習與睡眠時間,能夠幫助孩子培養穩定的習慣,減少因環境變化而產生的不安與分心。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應該使用清楚、簡單的指令,確保他們能夠理解並執行。對於較年幼的孩子,視覺化的提醒方式,例如使用時間表、計時器或顏色標記,都能有效幫助他們維持專注並完成任務。當孩子表現良好時,及時給予正向回饋與獎勵,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動機,讓他們更願意主動調整行為。
在學校環境中,教師可以透過課堂管理與教學方式的調整來幫助 ADHD 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安排孩子坐在較少干擾的座位,例如靠近教師或遠離窗戶的地方,有助於減少外界刺激對他們的影響。在課程設計上,將學習內容拆解為較小的單元,搭配短暫的休息時間,能夠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與學習效率。對於需要較多支持的學生,個別指導或課堂輔助工具(如筆記重點整理、使用計時器)都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教師的態度也非常關鍵,以耐心、理解的方式對待 ADHD 孩子,並避免用過度嚴厲的方式處罰他們的無心之過,能夠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建立更積極的態度。
此外,家長與教師之間的合作至關重要,雙方應保持密切溝通,共享孩子在學校與家庭中的表現與挑戰,確保孩子獲得一致的支持與指導。如果 ADHD 兒童的學習或行為問題較為嚴重,學校與家長可以共同討論是否需要申請個別化教育計畫(IEP)或 504 計畫,以確保孩子能夠獲得適合的學習資源與特殊教育支持。
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學校,給予 ADHD 兒童理解與耐心,並採取有策略的引導方式,能夠幫助他們發揮潛力,克服學習與行為上的困難,並建立自信與良好的社交能力。當孩子感受到環境的支持與肯定,他們將能夠更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逐步發展出適應社會與學業的能力。
拉菲爾生醫集團,多國專利 -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利用模擬神經傳導波的方式,強化腦內特定部位的血液灌流,讓大腦可以獲得重建的機會,逐步地恢復特定區域功能、分泌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與受體接收效率。
在以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進行大腦發展補足,追上同期兒童且發展狀況平穩後,在早療的認知訓練、肢體肌肉訓練、語言訓練等早療項目的訓練,都可以獲得更進一步的提升。
這樣的狀況,就像是沒辦法控制油門跟方向的車子,用外力努力推動(早療訓練)就是一場辛苦的競賽.....,但是如果讓引擎恢復它原有的功能與作用,再有適時的訓練與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