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代表了神經系統失調時會併發出現多種症狀,也就是同時有焦慮、憂鬱與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那麼到底該診斷為何種病?治療策略又該如何訂定呢?
臨床上發現許多病人是先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因為不同部位的失調而產生不同的症狀,這些身體的不舒服一直未改善就會產生焦慮的症狀,越焦慮則自律神經就越失調,於是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當然也有些是焦慮的症狀先發生,然後再誘發自律神經的失調,此時也會因為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使焦慮更惡化,同樣也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時間久了難免情緒變得低落,生活了無生趣,於是就逐漸產生憂鬱的症狀。所以要了解每個人的病情,必需從整個疾病過程與生活史做完整的了解,擬定治療策略時也需要真正了解各種病因病情的前因後果,如此才能有效解決病人的痛苦。
傳統的治療會針對病人的症狀開給藥物,但抗焦慮劑同時具鎮靜的效果,所以劑量重一點就會使人整天昏昏沉沉沒精神。而交感神經更是因為遍佈全身,所以擬交感神經藥或交感神經阻斷劑也會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藥物治療的策略是針對症狀治療,讓病人症狀減輕,同時降低焦慮感,而自律神經恢復正常功能卻是身體自己恢復的,並不是藥物的直接效果。
自律神經控管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自己會依照各組織器官生理機能的需要正常運作,不必我們去留神或主動調整,就像我們一般時候都不會注意到自己心臟有沒有跳動,更不知道每分鐘跳幾下,也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呼吸速度與深度。但是如果這些自律神經發生失調,我們就可能會有心悸或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出來,自律神經正常時身體沒有什麼症狀,幾乎忘了它的存在。
自律神經一般不會無緣無故輕易失調,大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長期壓力與作息的不正常。治療時需要同時將問題找出來並加以排除,安排適度的舒壓並且改變生活作息,如此才能逐漸恢復,不然藥物只是治療症狀而已,甚至連症狀都控制不了,而且到了某種程度會產生焦慮或憂鬱的症狀,此時情緒又會回過頭使自律神經失調更惡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如果無法有效打破此惡性循環,很可能就會演變成慢性化的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往往長期靠藥物控制症狀。
除了傳統的藥物治療外,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直接針對失調的自律神經做調整,可以獲得比較根治的改善,採用物理性的神經調節技術,將失調的神經調整正常,不但局部的症狀解除了,情緒的焦慮和憂鬱也很快可以改善,不必長期靠藥物控制。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比較明顯、不想長期靠藥物控制病情以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人,是另一種可以選擇。